学经济学原理开启财智人生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
与失业之间的
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十)
走进格里高利·曼昆的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是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在其经典教材《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这些原理简洁地概括了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十大原理分别为: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
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
编者按
“为什么央行一踩刹车(加息),失业率就容易抬头?一踩油门(放水),物价又可能飙升?”这正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个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理论基石: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工资”曲线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
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
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
“失业-物价”曲线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
“产出-物价”曲线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
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
(注:现实经济增长率指一国用不变价核算的当期GDP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长率,直接反映当前生产、消费、投资、净出口等实际活动的扩张或收缩。潜在经济增长率指在现有技术、资本存量、劳动力、制度等“供给能力”充分使用且不引发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前提下,经济能够长期维持的最高增速。)
二、作用机制:为什么短期会
出现此消彼长
价格黏性:劳动合同、菜单成本、信息不对称导致工资与价格无法瞬时调整。央行突然增加总需求,企业先多雇人、加班,而不是立即涨价;于是失业率下降,通胀只是“慢半拍”地上升。
预期误差:如果工人与企业的通胀预期低于实际未来的通胀,实际工资会被低估,企业愿意扩招,失业率下滑。但这种“惊喜”不可持续,一旦预期被修正,失业率将回归自然率,只留下更高的通胀。
奥肯定律:产出缺口与失业率负相关。为了让失业率下降,需要制造正向产出缺口,而这通常伴随需求拉动型通胀。
三、原理的“现实注脚”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不是一条死板的曲线,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有效,但必付代价。例如在短期(通常指 1–3 年),政府或央行无法同时把通胀压到零又把失业率压到自然失业率以下;任何想把其中一个指标推向“更好”方向的政策,都会让另一个指标出现“更糟”的副作用。
长期:只有结构性改革(教育、创新、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才能同时压低失业率并保持物价稳定。
经济学十大原理
免责声明:本栏目刊载的信息仅为投资者教育的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本栏目力求信息准确可靠,但对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