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军的标志步枪是M1加兰德,日军则非三八大盖莫属,但本文介绍的这支步枪却非常少见,它们是“日本版加兰德”(最后两张是原版加兰德),出现在二战后期。
在太平洋战场的岛屿争夺战中,“大日本帝国”军队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被美军步兵的火力狂虐。尤其是M1加兰德步枪凶猛的连发射击,在丛林中经常能轻松压制日军火力。从菲律宾到新几内亚,再从所罗门群岛到吉尔伯特,即使日军最好的7.7毫米口径99式栓动步枪,也无法和M1加兰德对抗。
随着美国人越来越靠近帝国本土,山穷水尽的鬼子认为本土保卫战已经不可避免。日军在岛屿作战中,已经深深受到来自M1加兰德的伤害,对这种步枪又恨又爱。
为了在大战前增强部队的火力,他们也迫切想拥有半自动步枪。这时他们发现,最快、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直接仿制对手的武器。事实上,这种例子在战争史中也经常出现,而且日军手中也有缴获的M1样品。
当时最迫切想得到M1加兰德的是“帝国海军”,日军海军陆战队对手里的步枪非常不满,他们经常被美军步枪火力打得抬不起头。于是海军在1943年的最后几个月中,复活了半自动步枪计划。
之所以说“复活”,是因为早在1936年日本就曾试图开发半自动步枪。但当时认为半自动射击弹药消耗量过大,而日本资源有限;保守派也总强调,日军有使用栓动步枪精确射击的传统;再加上一些研制中的技术问题,这个计划被最终放弃。
展开剩余76%当时世界各国的制式步枪都是栓动,虽然打得又远又准,但火力持续性不好,打完一枪就得拉一下枪栓上弹。
世界上第一支现代化半自动步枪,是由墨西哥将军“蒙德拉贡”设计的一种6.5毫米半自动步枪,并于1907年装备过墨西哥军队。
但限于当时的工艺和材料,半自动步枪并不可靠,因此很少有大国军队装备,直到二战爆发时,也只有美国率先大规模采购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1944年海军重启的半自动步枪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自研,他们已经决定,要直接仿制加兰德。对此时的日本来说,已经无力研制一种全新的半自动步枪。
刚开始,日本人想走捷径,试图把M1的口径直接转换成日军的7.7毫米,这听起来似乎是最省事的办法,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日本军工很快就发现,日军弹药和加兰德现有的供弹方式根本无法兼容,毕竟半自动射击时对火药气体的要求和栓动步枪完全不同。
日本人只能沮丧地放弃抄袭美国供弹系统,被迫自己开发。
位于横须贺的海军兵工厂开始逆向设计M1,这次终于造出了一支看起来和加兰德一模一样的步枪,只是细节有一些改动,比如使用了10发弹仓而不是8发,刺刀的安装方式也沿用了日军的现有方法。
日本版加兰德使用7.7mm有坂步枪弹,M1加兰德则使用7.62x63mm子弹;日本版使用两个5发装弹夹条装填,而加兰德则使用8发漏夹,在子弹打光后会“呯”一声自动弹出,日本版则不会自动弹出弹夹。
外观上二者最明显的不同是日本版加兰德弹匣比较明显地外凸,枪托和护木也不同,日本版护木上有一个方便持握的凹槽,枪背带安装在枪托侧面。
此外,日本版的枪管比美国版短了一英寸,两支步枪的准星和表尺也不一样,日本版还是延续自己士兵的使用习惯,没有采用美式觇孔瞄准器。
开发结束时,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一支山寨加兰德,甚至可以立即量产。因为这支步枪1944年设计完成,而这年是日本纪年的2604年,因此它被称为“4式步枪”。
此时日本已经日暮西山,战时经济完全崩溃,因此在战争结束前他们只有能力制造120多支(另一说250支),完全没来得及实现工业化。所以保留至今的日本版加兰德,即没有标注型号,更没有枪支序列号或常见的“帝国菊花”刻纹。
事实上,因为这些步枪仿制的太过仓促,所以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并不成熟,比如供弹系统就有容易卡弹的缺陷,这些问题也延迟了它的测试。
最终,日本版加兰德一直没有来得及走上战场,反倒因为产量太少,成为了收藏家们手中的玩具。时至今日,一支四式步枪在美国民间收藏家中的拍卖价,有的高达56000多美元。
#二战##老照片上的故事#
发布于:山东省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