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少爷们儿、姑娘们,咱今儿个不聊明星不聊家常,跟您掰扯掰扯我最近的一趟 “小众旅行”—— 去了阿尔巴尼亚!这地儿您可能听着耳生,它就在地中海边,号称 “微笑国度”。本来我就想着 “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没成想这趟下来,惊喜跟感动堆得跟小山似的,不跟您念叨念叨,我心里都不踏实。今儿个就用北京人的实在话,带您走一圈:从地拉那的五彩楼房,到培拉特的千窗山城,再到海边的甜葡萄酒,每一段都跟开盲盒似的,越拆越上头!
一、飞了大半天到地拉那:刚下飞机就被司机大哥 “安利” 咖啡,海风混着土味特提神
先说这路程,从北京直飞维也纳,再转机到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折腾了小一天,我在飞机上都快睡成 “烂泥” 了。迷迷糊糊中往窗外瞅,嚯,底下的山峦跟老奶奶脸上的皱纹似的,一道叠一道;海岸线更逗,弯弯曲曲的,像只蜷在那儿打盹的蓝色大猫,阳光一照,亮得晃眼。没一会儿,广播里传来温柔的声音:“欢迎来到阿尔巴尼亚,地中海边的微笑国度。” 我心里琢磨:“微笑国度?一会儿可得瞧瞧,这儿人是不是真这么爱笑。”
展开剩余89%等我拖着行李箱出了机场,刚吸了一口当地的空气,立马精神了 —— 那味儿绝了,咸乎乎的海风裹着点泥土的腥气,不冲鼻,还挺提神,比在北京吸雾霾舒坦多了。正愣神呢,一个大哥凑过来,嘴里叼着根牙签,操着一口带口音的英语问:“姑娘,去哪儿啊?市中心还是先去喝杯咱这儿最好的咖啡?” 我当时就乐了:“这大哥可真会来事儿,刚下飞机就推销咖啡,比北京的出租车师傅还能聊。” 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旅行的劲儿嘛?陌生人的一句搭茬,一个笑脸,就跟递过来一张 “邀请函”,让你想跟着他去瞧瞧,这地儿到底藏着啥好东西。
我跟大哥说 “先去市中心酒店”,他乐呵呵地帮我把行李搬上车,一路跟我唠:“咱地拉那好啊,空气好,人也好,就是房子有点‘花’,你一会儿准吓一跳。” 我问他 “怎么个花法”,他卖关子:“到了你就知道,保证比你们北京的小区热闹!”
二、地拉那的 “彩虹楼”:家家户户自己刷颜色,搁北京早被投诉了,在这儿却特鲜活
果不其然,车刚开进城,我眼睛都看直了 —— 路边的楼房哪儿是什么 “花”,简直是打翻了调色盘!红的、黄的、蓝的、绿的,还有粉的、紫的,有的楼一层一个色,有的窗户框跟画框似的,涂得亮闪闪的,瞅着就跟一幅巨型油画似的,特热闹。我跟司机大哥说:“这也太有意思了,咱北京的小区都是统一刷的灰色或米色,要是谁家敢刷这么艳,估计物业早上门了。”
大哥笑着说:“以前咱这儿房子也都是灰扑扑的,后来大伙儿觉得‘太憋得慌’,就自己动手刷颜色,你家刷红的,我家刷蓝的,慢慢就成这样了。” 我问他 “不怕不好看吗”,他说:“好看不好看,自己觉得舒服就行!总比天天瞅着灰色强,你说对吧?”
后来我路过一家理发店,进去剪头发,跟老板聊起这 “五彩楼”。老板正擦着剪刀,懒洋洋地说:“过去的日子苦啊,眼里看见的都是灰色,房子是灰的,日子也是灰的。现在好了,咱想活鲜亮点儿,给房子刷上颜色,就跟给日子添了糖似的,心里舒坦。” 这话我一听就懂了 —— 阿尔巴尼亚人这哪儿是刷房子啊,是在色彩里找底气,找乐子,不怕别人说 “花里胡哨”,就怕日子过得没劲儿。
剪完头发,我路过一家药房,看见门口贴着 “24 小时服务” 的牌子,挺好奇,就进去瞅了瞅。店员是个小伙子,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却特热情。我问他这儿有没有常用的感冒药,他一边给我找药,一边跟我唠:“咱这儿药房都这样,晚上也有人,方便得很。” 说话间,还递给我一杯水,让我 “先润润嗓子”。您瞧瞧,这细节多暖,虽说语言不太通,但那份实在劲儿,跟北京胡同里的街坊似的,特亲切。
三、地拉那的咖啡馆:喝杯土耳其咖啡得敲三下铜壶,没人赶时间,都在这儿 “慢生活”
在地拉那待了两天,我发现一个规律:这地儿的咖啡馆比便利店还多,走三步就能着见一家,而且每家都坐满了人。我问当地朋友 “为啥大伙儿这么爱喝咖啡”,他说:“在咱这儿,咖啡馆不是光喝咖啡的地儿,是‘城市温室’,大伙儿在这儿聊天、发呆、谈事儿,甚至啥也不干,就坐着瞅街景。”
我选了一家看起来挺老的咖啡馆,推门进去,墙上挂满了老照片,有地拉那过去的街景,还有当地人的生活照,特有年代感。老板是个留着小胡子的中年男人,看见我进来,笑着问:“姑娘,第一次来?尝尝咱的土耳其咖啡?” 我点头说 “好”,他转身从架子上拿下一个铜壶,里头装着磨好的咖啡粉,在火上慢慢煮。煮好后,他轻轻敲了三下铜壶,跟我说:“这三下是‘敲门’,敲开咖啡的香味儿,也敲开跟人的话匣子。”
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端起小杯子抿了一口 —— 这土耳其咖啡跟咱平时喝的拿铁、美式不一样,没加奶,有点苦,但后味儿特香,还带着点焦香。再往窗外瞅,街上的人都慢悠悠的:有人坐在路边讲电话,手舞足蹈的,不知道聊啥开心事儿;有人靠着墙发呆,眼神飘远,跟在想啥心事;还有俩大爷坐在那儿下棋,走一步琢磨半天,一点不着急。咖啡的香气飘在空气里,把这些陌生人都连在了一块儿,你瞅我一眼,我冲你笑一下,特和谐。
我跟老板聊起 “慢生活”,他说:“阿尔巴尼亚人不喜欢赶时间,走路不赶,喝咖啡也不赶。你想啊,日子过得那么快,再不慢下来,咋能尝到咖啡的香,咋能看见街上的热闹呢?” 这话听得我心里咯噔一下 —— 在北京,我每天早上赶地铁、赶上班,晚上赶回家,连吃饭都得狼吞虎咽,哪儿有功夫坐在咖啡馆里发呆?现在想想,偶尔慢下来,还真挺好。
四、地拉那水果集市:把 “西红柿” 说成 “太阳”,大妈乐得直拍大腿,西红柿甜得像蜜
第三天上午,我去了地拉那市中心的水果集市,那叫一个热闹!摊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有的喊 “甜葡萄便宜卖喽”,有的喊 “刚摘的西红柿,不甜不要钱”,跟一场现场版的广播剧似的,特带劲儿。集市里人来人往,有提着篮子买菜的大妈,有推着婴儿车逛的小夫妻,还有跟我一样举着手机拍照的游客,乱中有序,透着股子生活的烟火气。
我看见一个摊位上摆着红彤彤的西红柿,看着就好吃,想问问价格,可我只会说几句蹩脚的阿尔巴尼亚语,琢磨了半天,憋出一句:“‘太阳’多少钱一斤?”(后来我才知道,阿尔巴尼亚语里 “西红柿” 和 “太阳” 发音有点像,我给说错了)。摊主大妈一听,当时就乐了,手里的秤都差点扔了,笑着说:“姑娘,你说‘太阳’?那你可得尝尝咱的西红柿,甜得跟夏天的太阳似的,保准你吃了还想吃!”
大妈给我递了一个,我咬了一口,嚯,汁水立马在嘴里爆开,甜得有点不真实,比北京超市里买的西红柿好吃多了,一点不酸,还带着股子清香。我跟大妈说 “再来两斤”,她一边装袋一边跟我唠:“咱这儿的菜都是自己种的,没打农药,吃着放心。你要是下次来,我给你留最新鲜的!”
在集市里逛了一圈,我发现这儿的讨价还价特有意思 —— 不是你争我吵的,而是跟拉家常似的。比如我问一个大爷 “葡萄多少钱”,他说 “50 列克一斤”(大概合人民币 3 块多),我随口说 “能不能便宜点”,他笑着说 “姑娘,我这葡萄甜,你买回去尝了,下次准还来,给你算 45 列克,咱交个朋友”。您瞧瞧,这哪是讨价还价啊,就是温柔的社交,没有算计,只有想让你再来的热情,特暖心。
五、培拉特 “千窗之城”:房子叠着房子,窗户爬上山坡,自酿葡萄酒甜得像蜜
第四天,我去了培拉特,这地儿被称为 “千窗之城”,是个山城,离地拉那大概两小时车程。刚到培拉特,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 房子一栋叠着一栋,沿着山坡往上爬,窗户整整齐齐的,有的是方形,有的是拱形,阳光照在石头墙上,泛着暖黄的光,就像用石头写的诗,特有意境。当地朋友跟我说:“咱这‘千窗’不是瞎叫的,以前家家户户都开好多窗户,一是为了通风,二是为了看风景,现在成了特色,好多游客都来拍窗户。”
我在城边找了一家小酒馆坐下,老板是个老爷爷,看见我进来,递过来一杯自酿的葡萄酒,笑着说:“姑娘,尝尝咱培拉特的酒,甜得很,不醉人。” 我端起来抿了一口,果然,甜丝丝的,带着股子葡萄的清香,一点不涩,比我在法国喝的红酒还对胃口。老爷爷说:“这酒是我自己种的葡萄酿的,每年就酿一小桶,给客人尝尝鲜。”
我坐在酒馆门口,吹着山风,喝着甜酒,远处传来孩子的笑声,叽叽喳喳的,特热闹。老爷爷跟我说:“培拉特这地方,以前也遭过不少罪,房子坏了,城墙塌了,但咱没急着修,就这么慢慢补,慢慢养。你看那些砖缝里长的青草,那些斑驳的窗户,都是咱培拉特的故事,旧是旧了点,但不脆弱,有劲儿。”
晚上,我住在一家老旅馆里,老板娘是个中年阿姨,每天早上都会在小厨房煮咖啡,煮得特浓,倒的时候慢悠悠的,生怕洒出来。她跟我说:“我这辈子都没离开过培拉特,这儿有我的家,有我的客人,有我熟悉的山和水,世界再大,我也不着急去看,守着这儿,就挺好。” 我问她 “不觉得闷吗”,她笑着说:“闷啥呀?每天能看见不同的客人,听他们讲外面的故事,我这儿也跟‘小世界’似的,热闹着呢。”
六、阿尔巴尼亚的 “慢节奏”:马路像灰色地毯,中国人在这儿开面包房,海风吹来张国荣的故事
在阿尔巴尼亚待了几天,我发现这儿的人都特有 “松弛感”—— 马路上的车子不多,不像北京早高峰那样堵得水泄不通,马路就像铺开的灰色地毯,安安静静的;街上的人也不着急赶路,要么慢悠悠地散步,要么坐在路边聊天,连小狗都趴在地上晒太阳,懒得动。我学着他们的步调,慢慢走,没一会儿就发现了一家小面包房,老板是个中国人,看见我进来,笑着说:“姑娘,中国人吧?欢迎欢迎!”
我跟老板聊了聊,才知道他来阿尔巴尼亚快十年了,刚开始是跟着亲戚来做生意,后来觉得这儿人好、生活舒服,就留下来开了这家面包房。他一边揉面一边跟我说:“阿尔巴尼亚人特实在,我这儿的面包都是现烤的,他们天天来买,有时候还会给我带点自家种的水果,跟街坊似的。” 他还说:“我发现一个事儿,中国人跟阿尔巴尼亚人有点像,都爱笑,走路都带着劲儿,不矫情。”
有一天下午,我去了海边,坐在沙滩上吹海风,晒着太阳,有点犯困。突然一个小姑娘凑过来,怯生生地问:“你是中国人吗?” 我点头说 “是”,她一下子兴奋起来:“我喜欢中国电影,喜欢张国荣!他唱的歌太好听了!” 我跟她聊了十分钟,她问我 “来这儿是工作还是旅行”,我说 “旅行”,她点点头说:“旅行好啊,自由,能看好多不一样的东西。” 临走前,她还跟我说 “下次来,我带你去吃海边的烤鱼”,特热情。
晚上,我在杜拉斯的一家旅馆住下,老板娘拉着我说:“姑娘,跟我去个好地方,尝尝咱‘阿尔巴尼亚的夜’。” 我跟着她去了一家餐馆,是老房子改的,屋顶上吊着一盏盏暖黄的灯,跟把星星摘下来挂在头顶似的,特温馨。老板给我倒了一杯自酿的葡萄白兰地,我喝了一口,辣得眼泪立马涌出来,老板笑着说:“姑娘,别急,第一口像火,第二口就甜了,这就跟咱阿尔巴尼亚人的脾气似的,看着烈,其实特热心。”
七、离开那天:旅行不是收集景点,是看见别人,也被别人看见
离开阿尔巴尼亚那天,我坐在飞机上,回想这几天的经历,突然明白了一个事儿:旅行不是为了 “打卡” 多少景点,不是为了在朋友圈发多少照片,而是为了 “看见”—— 看见不一样的生活,看见不一样的人,也让别人看见你,跟陌生人交换一个微笑,聊几句闲话,这才是旅行最珍贵的地方。
阿尔巴尼亚确实不像法国、意大利那么富裕,街上还有不少旧房子,马路上偶尔也会堵车,但这儿的人,把日子过得像在唱民谣,不赶拍子,不抢节奏,却唱得真心实意。他们会为了房子的颜色争论半天,会在咖啡馆里坐一下午,会把自酿的酒递给陌生人,会因为你说错了单词而哈哈大笑 —— 这些细碎的小事,就像一颗颗小糖,攒在一块儿,甜得人心坎儿发暖。
现在我每次想起阿尔巴尼亚,眼前就会浮现出地拉那的五彩楼房,培拉特的千窗山城,还有海边那个喜欢张国荣的小姑娘,以及酒馆老板递过来的甜葡萄酒。这个地中海边的 “微笑国度”,没有惊艳的风景,却有最真实的生活,它让我知道,日子不一定要过得多富裕,只要心里有光,有热情,就能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
要是您以后想找个 “小众” 的地方旅行,我真心推荐阿尔巴尼亚 —— 去尝尝那儿的土耳其咖啡,去逛逛那儿的水果集市,去看看那儿的千窗山城,跟当地人聊聊天,您准会跟我一样,被这个国家的色彩和温度所吸引,也会明白:原来生活,还能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可能。
发布于:江西省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